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土壤温、湿度记忆性的土壤湿度预测方法研究
魏森涛, 王澄海, 张飞民, 杨凯
干旱气象    2023, 41 (5): 783-79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5-0783
摘要112)   HTML6)    PDF(pc) (29805KB)(409)    收藏

土壤温、湿度是陆面过程的重要参数,也是大气数值模式下边界条件的重要物理参量。由于土壤湿度的观测站点较少,土壤温湿度的空间资料较少,另外,土壤温湿度作为干旱预测的主要内容,需要知道未来时刻的土壤温湿度变化。因此,如何获得未来时刻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土壤湿度的记忆性特点,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试图获得模式中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考虑土壤温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选取ERA5 0~7、7~28、28~100、100~289 cm深度层土壤温、湿度作为预测因子,对月、季尺度上土壤湿度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方法能提前6个月对土壤湿度进行可靠有效地预测;预测的浅层(0~28 cm)与深层(28~289 cm)土壤湿度平均偏差分别小于0.05、0.02 m3·m-3;在湿润区,平均偏差基本在0.03 m3·m-3以内,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本文的预测方法和结果,既可用于土壤干旱的预测,也可作为数值模式初边界场的形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SRTM数据地物滤波改进雷达降水估测
赵文, 王澄海, 张强, 岳平, 赵宁, 杜莉丽
干旱气象    2022, 40 (2): 296-30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2-0296
摘要332)   HTML1610612735)    PDF(pc) (6136KB)(1389)    收藏

利用SRTM资料建立天水雷达站周边地物分布,滤除雷达回波中的地物回波和其他杂波。在此基础上基于陇东南6次3类降水过程,进行Z-I关系参数本地化试验,最后比较庆阳西峰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天水雷达探测重合范围内的反射率因子。结果表明:SRTM资料可以很好地模拟地物回波的分布;雷达反射率因子相对于降水有一定超前;本地化的Z-I关系参数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区别,A值偏小而b值偏大;天水新一代天气雷达可能存在系统性的回波强度偏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1981—2018年甘肃省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
刘新伟,王澄海,郭润霞,杨晓军,狄潇泓
干旱气象    2021, 39 (5): 750-75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5-0750
摘要486)   HTML327)    PDF(pc) (4717KB)(2151)    收藏

利用甘肃省1981—2018年8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甘肃省不同落区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极端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陇南、天水、平凉、庆阳一带,强降水中心集中在陇南的康县、徽县;按照降水落区,可划分为陇东型、陇南型、陇东南型和分散型4类。(2)甘肃7—8月最易出现极端暴雨天气,8月中旬最多,陇南出现时间早于陇东,且暴雨的夜雨特征和对流性特征较为显著,陇南和陇东南暴雨的夜雨特征较陇东更为明显。(3)近38 a甘肃极端暴雨过程存在2.5、5、10 a尺度的周期,其中2.5 a的周期振荡最明显。(4)甘肃极端暴雨天气与副高密切相关,暴雨落区与副高位置关系显著,陇东型还与北部高压脊底部的偏东气流有关,分散型还与南海的热带低压有关,陇南型和陇东南型还取决于高原短波槽的强度及位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青藏高原西部一次高原涡生成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溪雯, 张飞民, 王芝兰, 杨凯, 王澄海
干旱气象    2021, 39 (1): 54-64.  
摘要362)      PDF(pc) (3318KB)(1453)    收藏
使用ERA5、ERA-Interim和FNL 3种常用再分析/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2006年8月14日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次高原涡活动进行数值模拟,在评估不同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高原涡的模拟能力基础上,利用涡度收支、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方程,诊断分析高原涡生成过程中的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使用ERA5和ERA-Interim资料驱动WRF模式可模拟再现出此次高原涡的生成过程,其中ERA5对高原涡低层闭合性气旋环流和螺旋云带结构特征的模拟再现能力最好,模拟的高原涡及其降水强度最强;使用FNL资料驱动WRF模式无法模拟再现出高原涡生成过程及其降水分布特征。此次高原涡生成过程中气旋性正涡度的发展、热量和水汽的收支与其低层的垂直输送密切相关;高原涡生成前地表感热加热作用明显;生成阶段积云对流发展最为旺盛,降水最为显著,热量和水汽的垂直输送及相应的大气凝结潜热加热明显,对高原涡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全球陆地风、光资源的预估
张飞民,王澄海,谢国辉,孔维政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5-0725
6. 青藏高原春季地表非绝热加热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影响
崔洋, 常倬林, 余莲, 王澄海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1-0001
录用日期: 2019-03-12

7. 西南涡发生发展机制中热力强迫作用的数值试验
张政泰,林明宇,亓鹏,陈圣哲,王澄海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3-0533
8. 西北干旱区水汽收支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徐栋,孔莹,王澄海
干旱气象    DOI: P467
10. RegCM4模式对中国过去30 a气温和降水的模拟
巩崇水,段海霞,李耀辉,王澄海,任余龙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3-0379
12. 甘肃酒泉地区近地层风场特征
王勇,王澄海,陶健红,张飞民,李照荣,李晓霞,张铁军
干旱气象    2012, 30 (3): 393-403.  
摘要1825)      PDF(pc) (3307KB)(1249)    收藏

利用酒泉地区4 个测风塔( 2009 年10 月至2010 年9 月) 一年的近地层风场观测资料,对该地区近地层风场的月平均风速及方差、风场日变化特征、垂直变化、风向玫瑰、最大风速、风速威布尔分布、低空风切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酒泉地区一年中近地层平均风速最大出现在夏季或春季,对应的风向最多为东风或西风方向,最小出现在冬季; 近地层平均风速具有上层风速夜晚大,白天小,中间存在一个日变化较小的转换层; 近地层平均风速廓线,不论冬夏底层风速均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且夜晚比白天增大得快。近地层风垂直切变8 月份白天风速垂直切变较夜晚小,最靠近地面一层的风切变最大,存在一个风切变最小的中间层; 冬季表现出和夏季不一致的特征。夏季近地层主频风向东风方向占多数,冬季近地层主频风向为东、西风方向占多数,存在较大季节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尺度WRF 模式在西北西部地区低层风场模拟中的应用和检验
王澄海,胡菊,靳双龙 ,冯双磊 ,刘纯
J4    2011, 29 (2): 161-167.  
摘要1876)      PDF(pc) (981KB)(2179)    收藏

通过WRF 模式对西北地区1、4 月份风速的模拟,检验了大气数值模式的模拟性能和误差大小。结果表明,WRF 模式在风场模拟上具有较好的性能,在地面加热较强、增温较快、风速较大的4月份模拟效果要好于强风频发但风速较4 月份小的1 月份; 4 月份10 ~ 70 m 各高度上48 h 内的平均相对误差在10%以下,相关系数> 0. 80,通过99% 的置信度; 1 月份各高度48 h 的平均相对误差在20%以内,但二者呈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 0. 30,通过99% 的置信度; 在选取的2 个模拟时段内,在阵性大风出现的时段模拟值明显小于观测值。意味着风作为高层动量下传、低层地形和热力作用共同的产物,在西北地区植被稀疏、地形复杂的环境下,模式边界层的参数化是关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高原地表过程中冻融过程在东亚夏季风中的作用
尚大成, 王澄海
J4    2006, 24 (3): 19-22.  
摘要1674)      PDF(pc) (363KB)(1947)    收藏

用茶卡站冻结日数与季风指数的相关简单说明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之间存在联系。作为个例,对沱沱河区域1998,1999年从冬到夏过渡季节的冻融过程与感、潜热变化及东亚夏季风建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冬到夏的过渡季节中,青藏高原的冻融过程与高原加热存在着联系,土壤季节性冻融使得高原地表向大气的感、潜热输送随季节发生变化,青藏高原的加热作用对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因此,高原地表过程中土壤冻融过程在东亚夏季风的爆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干旱区天气、气候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隆霄, 王澄海, 郭江勇, 刘海
J4    2003, 21 (4): 59-65.  
摘要1416)      收藏

干旱区的气候模拟有着很强特殊性。气候模式是研究和探讨干旱区形成物理机制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干旱气候数值模拟和试验的研究与进展,总结和评述了陆面过程中地表反照率、土壤湿度、植被状况的参数化和对气候的影响,讨论和阐述陆面过程在气候模拟中的重要性。对干旱区的气候和天气灾害的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作了一些评述,并对干旱区数值模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指出干旱区陆面过程的深入研究和十旱区陆面参数的标定,是改进干旱区气候模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